當前位置:
  • 首頁
  • 學院新聞
  • 方向決定高度 細節鑄就完美-記AMD中國高校加速計算競賽亞軍團隊

方向決定高度 細節鑄就完美-記AMD中國高校加速計算競賽亞軍團隊


  學生記者 王凌霄 郭士瀅

    10月29日,第四屆“AMD中國加速計算應用競賽”評選結果揭曉。來自西電的journey團隊——曹宇、惠轉妮與來自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軟件所的其他三支隊伍在臺下緊張地等待著。當主持人宣布“亞軍,來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Journey團隊”時,曹宇和惠轉妮長舒了一口氣。他們知道,實驗室里廢寢忘食的日日夜夜沒有白費,無數次的討論、修改沒有白費。他們沒有辜負西電對他們的期望。

                        好的選題是成功的一半

    “就比賽來說,選題對決定是否成功要占到百分之五六十。”當提到選題時,曹宇說。“首先,我們覺得一定要選取自己熟悉的領域,要與自己的研究方向相關。”惠轉妮解釋說,如果選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查閱相關資料,而且題目深度一般較淺,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選擇是不明智的。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貼近題目,要與主題GPU加速計算完美地契合。”
    “當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有時候事情會變得水到渠成。”曹宇這樣認為。他和惠轉妮都是我校電子工程學院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研究生。由于研究生階段他們做項目時涉及到GPU加速計算,他們也做了一定的研究。而由于惠轉妮在研究生期間的一個研究方向就是復雜數據聚類——“這個算法的時間復雜度非常高,很耗時,在應用中也因為它的耗時帶來很多不便”。于是他們很自然地得到了初步構想——利用GPU實現聚類算法的并行加速。就這樣,一個出色的選題 “基于GPU的并行GlobalK-means算法”就這樣產生了。
              “瓶頸的出現與攻克,讓我們體驗到艱辛與喜悅”

    有一個好的選題,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接下來更重要的是要實踐它,把它完完整整地做出來。“實際上,剛開始我們認為這個實現起來是比較容易的。但真正做起來,我們遇到很多難點與問題。”曹宇和惠轉妮告訴記者。
    “在進行并行時,有一部分算法不能用已有的并行框架來簡單實現。其中一個瓶頸性的問題是以前要并行的數據是連續性的,然而我們通過聚類得到一些不連續性的數據。不連續的數據怎么并行呢?這個問題困擾我們很久。”發現這個問題之后,曹宇和惠轉妮多方查找資料,幾天時間連續猛攻這個難關。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在一個AMD工程師201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里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然而方法有了,但要正確自主地實現它還需要不斷地建模否定與再建模,更需要不斷地調試與改進。
    對于那段攻關的日子,曹宇在日志里用這樣的話來描述它:“一個個模型的提出與否定,磨練著我們的意志與信念。代碼的優化與性能的提高,考驗著我們對GPU加速的理解與感悟。瓶頸的出現與攻克,讓我們體驗到艱辛與喜悅。”

                     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堅持精益求精

    然而對他們來說,參加比賽的同時,他們必須首先完成導師布置的科研任務。這就需要他們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
    “那段日子真的可以用廢寢忘食來形容,”惠轉妮感嘆道,“我們一大早就起來,急急忙忙從超市買個面包就趕到實驗室。等到該吃午飯時才發現,面包還放在那兒沒吃呢。”
    即使這樣,他們仍然堅持做好每一個細節,可以說是精益求精。“我們一直對自己的要求比較高,一定要做到讓自己挑不出毛病為止。”惠轉妮說。隨后,她從電腦中搜索出他們的最終文檔,隨便給我們看了一個圖表下的背景圖案,她說那是他們調配討論了很久才確定的最終版本,為的就是給評委們最完美的視覺感官。

                           “我們為西電而驕傲”

    “曹宇在技術方面很強,尤其是他的編程能力以及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都很突出,而惠轉妮的思維比較活躍,表達能力很不錯,做事也比較有計劃性、比較細致。他倆是一對很好的互補性搭檔。”Journey團隊的指導老師朱虎明說。
    在談到Journey團隊和西電的其他團隊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時,朱虎明老師表示,除了學生們的個人努力外,更與研究生院的高度重視和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提供的良好平臺分不開。
    “在學校里,咱可能覺得西電這不好,那不好,但出門在外,就覺得自己代表著西電。我們就一個想法:一定不能給西電丟臉。”惠轉妮說,“六強里面只有咱西電有兩支隊伍,我們為西電而驕傲!

 

來源 西電科大報 http://paper.xidian.edu.cn/xdpaper/20111210/index.htm